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35集课程复讲

华红霞学长

  
    一、学习提纲
    1、行善对长养自己的德行有帮助,行善的前提是什么;
    2、仁爱的对象包括哪些;
    3、君子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4、如何理解“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5、如何理解“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二、学习报告
    1、行善对长养自己的德行有帮助,行善的前提是什么;
    我们在行善过程中,一来可以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来也能够真正了解到很多社会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一些地区。而当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去行善,那绝对又是长养了孩子的仁厚之心。
    我们做善事有个前提,就是一定要把家庭照顾好,可千万不能因为出来做好事,而家里乱成一团,这样可能就会有副作用。先要修身然后齐家,齐家后才能够发挥影响力去治国、去影响社会,所以这个次第我们也要谨慎去对待。

    2、仁爱的对象包括哪些。
    在“泛爱众”中提到,孩子的爱心,仁厚之心可以从孝顺父母推衍到敬一切人的父母、亲属,延伸到对各行各业的尊重,延伸到对弱势的团体的关爱。其实,还能推及到以下对象:
    对坏人要关爱。在“马加爵事件”中,有一个同学可能本来也会受到伤害,结果逃过一劫。因为这位同学曾经帮他拿过餐盘、帮他装过饭,所以这个同学化解了危难。所以确确实实人有善心,自然就会有善的回报。不管对方是多么恶的人,只要我们有善心,只要我们有德行,都能够慢慢唤醒他的良知。假如我们去攻击他,可能会两败俱伤,所谓“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很有可能他会恼羞成怒。而且我们也要考虑,人为什么会走向歧途,因为失教,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好的学校教育。所以一个人之所以会误入歧途是他的人生过程没有遇到真正爱护他的人,所以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们要去同情。
    对动物要关爱。动物要爱护,动物跟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灵知、都有感觉,牠也会痛,牠也会伤心、也会难过。而且动物的情感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之情绝不少于人类。白居易曾写道,“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对于动物也要有那一分同理之心,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好恶而去拆散动物的家庭。
     对植物要关爱。植物跟我们人类是一体的,都在这个地球的生命共同体之中。植物提供了我们人类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东西—氧气和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因为人类不尊重植物、乱砍乱伐,产生了非常多的环境问题和天灾,比如土石流、泥石流、沙尘暴、气温反常、臭氧层破坏、动物灭绝等。所以现在所谓的天灾,都是人祸造成。
    有一个数字提到,在一万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种物种消失;五年前,每一年有一万种物种消失。我们看看这个数字非常触目惊心,短短几十年当中,全球的万物都濒临浩劫,快速灭绝。人类确实该是好好省思的时候。所以人不可以短视近利,一定要从对人的关怀,再扩展到对一切万物的尊重。
    其实,窥一而知全豹,当孩子从小就伤害植物、伤害动物,再大一点,可能他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打人。所以我们家长要谨慎,当孩子在面对所有的不管是动物、植物,都是他的心在对待。假如对物不敬,往后对人能敬吗?他看到食物说我不吃了。对食物都糟蹋,对人保证很难恭敬。因为“一真一切真”,这个一就是一个人的存心,他的恭敬、他的真诚假如是已经内化在心里,他表现出来的行为自然都是恭敬真诚。当他对物都不真诚、都糟蹋、都为所欲为,那他这一颗心已经失去恭敬了,等到他面对人的时候,能够马上调回恭敬吗?那是不可能。所以我们所穿、我们所吃都可能是父母的关怀,父母的辛苦钱买的,当他能珍惜这些物品,也就是珍惜父母的付出。这一些都不离一个人的心境。

     3、君子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有德行的人,自然而然他的名声会传开来。孔老夫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小人”是指一般的平民老百姓,代表这德风一吹过去,所有这些平民老百姓都会受到教化,都会跟着学习、跟着效法。当然,这些有德行的人一定要有真实的道德学问,自然而然会达到桃李不语,下自成蹊的效果。 
    我们可以想想,夫子时时刻刻想着的是什么事,而我们又时时想着是什么事,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理解理解到圣贤人所想跟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大。
    夫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他每天所忧虑的四件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夫子每天积极修养自己的德行,他担忧有哪一天空过,所以不能德之不修,不能学之不讲。自己有所领会的道理,一定要把它讲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人的慧命得以长养;闻义不能徙,只要知道正义的事,一定当仁不让去做;不善不能改,时时想着自己还有哪一些缺点要赶快修正,不能懈怠。所以夫子有这样的存心,所以他的德行,他对于人群的贡献,自然而然愈来愈大,自然而然赢得所有这些平民百姓对他的尊敬,对他的爱戴。

    4、如何理解“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的声望自然而然会传扬开来;一个人的才华绝对不是自己在那里夸大,在那里炫耀,而是因为才华让人家打从心里佩服,而这个“才”绝对都是建立在德行的上,假如有才无德,也是不能让别人佩服的。所以说,行高者,一定要有德行,由于有德行,所学的才华都是为一个目的出发,能够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所以他这一些才华一定会让人佩服、让人受益,大家会对他很服气。绝对不是说拿了这个才华只为了一己之利,那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我们往往看到别人人才华很好,都会心生羡慕。比如孩子看到可能会说,这个字怎么写得这么好、歌怎么唱那么好,这些都是结果,我们家长要引导孩子不能只羡慕他人,要看到这么好的本事背后绝对不是一蹴可几,“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所有的本事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让孩子建立这样正确的态度,绝对是有恒为成功之本。任何一件事确实都是要有用心、有付出,加上恒心,加上有那一颗为人服务的心,她的才华才能不断的向上、不断的突破。

    5、如何理解“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的才华能力,只要帮得上别人,不要自私,不要不伸出援手。当一个人用能力去帮助别人,他已经把三种布施都修了。天地之间,只要如理如法去求都会有求必应。世间人喜欢财,但是却不知财要种财布施的因;世间人想要聪明智慧,要种法布施的因;世间人希望健康长寿,先要种无畏布施的因,时时去减少他人、甚至减少众生的一种苦痛,自然而然因为他自己就做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时时都能够去关怀到别人的痛苦,他就能够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 
    所以,当一个人去教导别人,已经具足了三种布施:把经验告诉别人,是用劳力、用经验,做到了内财布施;因为在指导别人的过程,也做了法布施,所以聪明智慧会日渐增长;因为你告诉他这些方法,他可能往后可以用在他的工作、家庭、生活,能够安定一个家庭,所以这也属于无畏布施。帮助别人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他接受正确的教育,从思想观念去改正,生命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要告诉孩子,“己有能,勿自私”,量大福才会大。 
    “人所能,勿轻訾”。当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绝对不可以轻视他,不可以诋毁他,这样子对自己很不好。当一个人嫉妒心起来了,他的德行就下去了,当嫉妒心起来,人的善良就被他控制了,那你每天可能都郁郁寡欢。何不放开心量,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以前读书人都抱持着英雄惜英雄,因为难得有好的人出来利益社会,我们应该成人之美,有多少能力也要尽心尽力帮他,一起把好事做起来。 
    所以当我们处众,在群体之中,很可能都是要面对大众的事情,假如没把事情做好,很可能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家,而是很多的人群。所以我们有机会替众人服务,绝对不能起嫉妒心。因为这个嫉妒心不只障碍自己,还有可能把众人的事搞砸了,所以我们应该抱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团体当中要能随喜别人的善行,要能成就别人的善事,用这样的心胸去做,去成就他,那我们跟他的功德也是无二无别。

                                                                     2012年11月9日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